跳到主要內容

北京|大戰後的美麗:盧溝橋、圓明園

Summer, 2014.

        到歷史人文氣息濃厚的北京,不免俗地走訪古蹟名勝證明自己到此一遊,然而這趟北京行我沒有安排太多歷史古蹟的行程,一是肯定到處人擠人,怕走了馬卻看不到花,二是理工背景的我對歷史實在沒有太濃厚的情懷,歷史遺跡如要烙印在我的腦海裏,無非是特別出眾、要不就是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太過巨大,重新翻寫了新局面。


        因此,籌備行程前,我只安排了「盧溝橋」作為北京行的唯一歷史景點,其餘的歷史景點皆為是陪伴友人同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爆發地:盧溝橋


盧溝橋

        選擇前往盧溝橋,因為這起歷史事件是最靠近我的年代(90後),也是間接影響我的出身成長的事件。

        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是中日戰爭的爆發點,並開啟亞洲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一開始,日本軍隊藉機欲搜查盧溝橋對面的宛平城未果,轉而突襲宛平城,砲轟公署及大批民房,此一事變不僅造成人員傷亡,更開展了歷時八年、死傷無數的中日戰爭,最後日本國戰敗,台灣由國民政府接受,也間接影響了生活在台灣的我們。

        然而,即便盧溝橋為中日戰爭發始之地,行走於此,卻絲毫不感戰亂的痕跡,藍天、白雲、流動的河水,廣場、橋面、被太陽曬得慵懶的遊客,橋上的石獅子依舊矗立恭迎橋上的行人。偶爾有風吹起,吹得平靜的河水起了漣漪、吹得河岸兩旁的雜草花朵微微搖蕩,仿若世外桃源,安詳美妙的景象幾乎教人難以想像當時的兵荒馬亂,不禁感嘆中日戰爭混淆了盧溝橋的建築印象,13世紀《馬可波羅遊記》中的描述可能貼近它原始的風貌與韻味,更能讓人心向往之:

"(英文)When you leave the City of Cambaluc and have ridden ten miles, you come to a very large river which is called PULISANGHIN, and flows into the ocean, so that merchants with their merchandise ascend it from the sea. Over this River there is a very fine stone bridge, so fine indeed, that it has very few equals. The fashion of it is this: it is 300 paces in length, and it must have a good eight paces of width, for ten mounted men can ride across it abreast. It has 24 arches and as many water-mills, and 'tis all of very fine marble, well built and firmly founded. Along the top of the bridge there is on either side a parapet of marble slabs and columns, made in this wa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ridge there is a marble column, and under it a marble lion, so that the column stands upon the lion's loins, whilst on the top of the column there is a second marble lion, both being of great size and beautifully executed sculpture. At the distance of a pace from this column there is another precisely the same, also with its two lions, and the space between them is closed with slabs of grey marble to prevent people from falling over into the water. And thus the columns run from space to space along either side of the bridge, so that altogether it is a beautiful object. "

「(中譯)當你離開元大都,過了十英里,會看見一條寬廣、名為普利桑乾的河流(今永定河)流入海洋,商人和海運來的貨品以這條河航行進入中國。過了這條河,是一條雕琢精美的石橋,極其美麗,這世界幾乎找不到能和它匹敵的石橋。這橋長約三百步、必有八步之寬,以利十匹馬並肩穿越;周圍有許多水車,這座橋共24個拱,以純淨無雜的大理石建造成,優雅壯觀亦堅若磐石。而橋上兩邊皆是由大理石構成的矮橋及圓柱;在橋的入口處的圓柱屹立于一尊精美大石獅雕像的腰部,而圓柱上方依舊是一尊美麗壯觀的大石獅雕像。橋面上的圓柱建立許多小石獅子像,每一尊雕像的不偏不倚地完美坐落,每尊雕像間砌著灰色大理石矮牆,以防橋上的行人不小心跌入河裡。圓柱和矮牆的組合在橋的兩面蔓延開來,形成一件壯麗的作品。」

         在遊記中清晰可見馬可波羅對盧溝橋建築的描述和歌頌,然其實盧溝橋早在12世紀(金)已建立完成,金章宗年間「盧溝曉月」已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明朝開始有許多文人以此景作詩詞歌賦,歌詠盧溝曉月之美景凸顯匆匆的過客;也許正因如此,所以即便在正午遊蕩盧溝橋,讓我這個往來各處的過客特別捨不得離開,常常來無影去無蹤的我,在滿是南來北往、東奔西走之匆匆過客雜沓之處,特別能感到放鬆與自在。

在盧溝橋上眺望的景象
盧溝橋上的石獅雕像
盧溝橋盡頭的樹林

盧溝橋另一端樹林地面的剪影
盧溝橋園區內的攤販與大樹
盧溝橋園區內的通道
盧溝橋附近草叢旁的百合花
盧溝橋

焚毀的美麗:圓明園


西洋樓大水法殘跡現狀
        圓明園的參訪行程一半由解說員導覽,但由於聽眾為數龐大,因此聽到的大多還是麥克風嗡嗡嗡的聲音。

        第一眼見到圓明園,並不如想像中充滿中國風的元素,因其不單以中國庭園設計,其間的長春園北部是著名的西洋樓,焚壞後和常在書本上看到的古希臘建物幾分相似,然仔細一瞧,裝飾華麗的雕刻讓人馬上聯想到巴洛克建築,光看這些遺跡不難想見英法聯軍前圓明園滿是雕欄玉砌的景況,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建築物就連摧毀後成了殘垣斷壁,還能展現其藝術韻味,可見「萬園之園」的稱號真非浪得虛名!

圓明園遺跡
圓明園遺跡
圓明園之湖景
        雖然園中大多是斷垣殘壁,然而其中的萬花陣已經過重新修復,萬花陣其實就是迷宮,一雕琢華美的歐洲風石亭坐落其中,據說中秋節乾隆坐在椅子上觀賞後宮佳麗提著燈籠在迷宮裡比賽,誰先到達石亭,誰就能得到賞賜,清朝的後宮娘娘們不僅得用心計得到皇上寵愛,還要會玩這些遊戲,未得寵幸的娘娘們才有機會讓皇上一青風采,然在英法聯軍後、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現代、在滿是女漢子的中國社會,早看不到這樣的中秋節情趣遊戲了,現已然變成觀光客體驗的小遊戲了!

在萬花陣內仰看石亭
萬花陣已變成普羅大眾的遊戲
在萬花陣外觀石亭
        儘管圓明園的遊客如織,戰後的遺跡也處處可見,但它的美似乎並未因此消逝,反倒增添了洗盡鉛華、歷經風霜的平易近人與韻味,也不失為萬園之園! 而盧溝橋被戰爭蒙上的混亂的印象,在實地走訪後產生了全新的認識,讓我不再對歷史上的名詞產生過多或錯誤的聯想,但如果沒讀過歷史,對盧溝橋這偏僻又非熱門景點的選項可能一概不予理會,也喪失了認識這座「馬可波羅橋」的可能,可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同樣重要!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達蓋爾暗房工作室|黑白底片放大

Apr 18, 2015. 早在一個月前就報名的黑白底片放大體驗營,歷經這些日子的殷殷期盼,終於來到了! 先讓大家來看看放相的神奇! 上圖兩張照片由同一張底片放相,可以很明顯看出右邊的相片在亮度、反差上遠不及左手邊的相片。 同樣的底片卻洗出兩種不一樣光度的相片,究竟是怎麼回事勒?

北京 | 必定走訪的巷弄:胡同

Summer 2014.         從北京回到台灣已經超過半年了,還是很難單純以一句話形容這座城市或兩週的旅程,若以時序敘述,恐怕又太過混亂了,所以就以地點性質來向各位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