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紀實攝影與攝影師 | 阮義忠

如果要問誰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肯定少不了這位大師——阮義忠。


獨自看戲的老人


原任《幼獅文藝》,後轉至英文版的《漢聲雜誌(ECHO)》擔任攝影師,拍攝臺灣在地的風土民情;而後出版許多攝影相關的著作,不僅影響臺灣攝影壇,更遠播至中國大陸,於2005年被北京《中國攝影雜誌》譽為「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


即便享有盛名,但每每閱讀阮義忠先生的黑白作品,總能體會出攝影師對大自然的謙卑、對萬物的感激,流露出臺灣人的溫情與生命的禮讚。

「我們以前因為要拍一張好照片是那麼難,所以所有人都會很慎重地去觀看,謹慎地判斷,然後全力以赴,幾乎就是人生唯一的唯一:每一張、每按下一個快門,是那麼的認真,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幾乎就是一種,講得比較強烈一點就是,一種禮敬、對它的敬禮,而不是一種捕捉或是對它的獵奇。」 —— 阮義忠。

以下影片為中國文化媒體《一条TV》對阮義忠先生的人物專訪




阮義忠先生敘述一開始拿著上街拍照,對於「你跟我有什麼關係?」、「你為什麼要拍我?」的錯愕,而產生「慚愧」的情緒,在我看來,攝影仿若是一個自省的過程、認識自己,同時釐清自己與社會的關係:

「觀看他們的小動作、或是猜想他們的心理狀態,我總是既好像在拍別人,又好像在拍自己。」

阮義忠先生逗趣的敘述著,彷彿揭示了攝影師的作品與其本身的關係,攝影師的想法直接影響作品本身傳遞的訊息,阮義忠先生的作品與他的陳述,仿若作品本身即是價值觀與生活準則的體現,以謙遜樸實的手法表達對大自然與原始社會的崇敬,而觀看者在閱讀一系列的照片時,更令人相信萬物靜觀皆自得,至於心得的內容又是另一層造化了,阮義忠先生作為「傳道攝影師師」實在適合不過了!

----------------------------------------------------------------------------------------------------------------------

最近開始有了時間可以閱讀以前沒有時間細細欣賞的作品,街頭攝影、紀實攝影、時尚攝影、人像攝影⋯⋯,也逼得我開始思索「為什麼要攝影?」是捕捉生活、大自然的珍奇的一幕,還是透過攝影以藝術的手法傳遞價值觀,或者單純的紀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對我而言,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一個定論,如果要把自己定位在哪一個風格,會太令人不甘心了,不過我仍舊相信,攝影師本身和作品存在絕對的關係,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什麼樣的攝影師會決定攝影作品本質,無論透過千奇百怪的手法、技巧、甚至不同的被攝體,透過一系列的作品,終能顯現攝影師本身的個性和敘述方式,至於攝影是為何而攝呢?每個人心裏都有不同的答案。

Praktica Mtl5拍完了一卷黑白底片後,再也沒有動過,也不知道該裝哪卷底片合適,姑且放著,有的時候突破不是需要換個相機,而是思緒該沈澱一下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達蓋爾暗房工作室|黑白底片放大

Apr 18, 2015. 早在一個月前就報名的黑白底片放大體驗營,歷經這些日子的殷殷期盼,終於來到了! 先讓大家來看看放相的神奇! 上圖兩張照片由同一張底片放相,可以很明顯看出右邊的相片在亮度、反差上遠不及左手邊的相片。 同樣的底片卻洗出兩種不一樣光度的相片,究竟是怎麼回事勒?

北京 | 必定走訪的巷弄:胡同

Summer 2014.         從北京回到台灣已經超過半年了,還是很難單純以一句話形容這座城市或兩週的旅程,若以時序敘述,恐怕又太過混亂了,所以就以地點性質來向各位介紹了!

北京|大戰後的美麗:盧溝橋、圓明園

Summer, 2014.         到歷史人文氣息濃厚的北京,不免俗地走訪古蹟名勝證明自己到此一遊,然而這趟北京行我沒有安排太多歷史古蹟的行程,一是肯定到處人擠人,怕走了馬卻看不到花,二是理工背景的我對歷史實在沒有太濃厚的情懷,歷史遺跡如要烙印在我的腦海裏,無非是特別出眾、要不就是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太過巨大,重新翻寫了新局面。